【上級精神】
30日下午🌲,教育部科技司司長王延覺在今天下午舉行的微訪談中表示,教育部已認定兩批38家2011協同創新中心。
據了解,“2011計劃”是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繼211、985後第三個體現國家意誌的戰略性計劃,以協同創新中心建設為載體,構建面向科學前沿👨🏿🔬、文化傳承創新、行業產業以及區域發展重大需求的四類協同創新模式,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推動高校的科技體製改革🧑🏻🦱🍌。
王延覺說,目前😄,高校綜合改革和科技評價改革試點正穩步推進,依托高校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取得了新突破,大學科技園有效支撐大學生創新創業🎿,高校科技工作對創新人才培養和高層次人才匯聚的作用更加凸現。
王延覺說,2011計劃通過重大任務牽引,匯聚高水平創新團隊,聚集創新資源,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升國際交流與合作水平,形成了有組織協同創新🐿,產出一批創新成果,提升了高校“三位一體”創新能力🔐。(人民網🤌🏿,5月4日)(搜集人✤:高丹丹)
【高校動態】
時值清華大學迎來建校104周年之際,來自全國近六十所院校、十余家企業或機構的兩百余位代表🐭,齊聚清華大學,在清華i.Center(基礎工業訓練中心)主任李雙壽教授主持下👨🏻🌾,共同見證了創客教育基地聯盟的正式成立👨🏽🎓。“創客教育基地聯盟”是在“中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聯盟”指導下,由致力於創客基地建設與發展、創客教育研究與實踐👳、創客活動推廣與深化的教育機構、企業單位和創客組織自願組成的,一個公益性、開放性、服務性、研究性、國際性的合作組織。聯盟召集了社會機構與人員參與到組織中🤸🏽♂️,向聯盟提供創客教育、科技孵化和種子基金等各方面的支持💹。
成立日當天還舉辦了“創客教育生態系統構建高端論壇”。基於促進教育變革和推動教育發展社會進步的責任,與會代表共同探討“推動創客教育生態系統的構建”💇。論壇主要議題包括創客文化對未來大學文化塑造的作用、聚合國內外創客教育和實踐資源、構建“國際創客生態系統”等👨🏻🦳。(中國教育新聞網,5月5日)(搜集人😞:唐薇)
四川大學突出以“思想教育、規範管理、機關文化、誌願服務、能力提升🍣、真情關愛”為抓手,切實加強和改進機關青年職工思想政治工作🤾🏽♀️。
加強思想教育👼🏻。針對機關青年群體,先後舉辦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學習培訓班,組織機關科級幹部參加全校示範班學習,舉辦“中國夢·川大夢”主題教育座談活動。充分發揮基層黨支部作用😫🕢,多EON4聯合舉辦支部專題生活會🛌🏼、學習沙龍等,圍繞機關青年職工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進行專題學習研討👨🏿🦳,打造機關青年職工學習圈🛌🏽。
嚴格規範管理。以科學管理為出發點,梳理EON4及崗位職責🍬、規範工作流程,匯編《四川大學機關EON4和業務單位職責與服務指南》並組織廣大青年職工進行專題學習🛼。建立管理人員治理能力和服務水平觀察員製度,強化對職能EON4和職員的工作效能👸🏿、服務質量等方面的督查,促進廣大機關職工🧑🍳💅🏻、特別是青年職工思想狀態、工作作風和服務水平的提升。
註重文化建設。學校提出“強服務、顧大局、高效率😀、創一流”的機關服務理念,製定實施機關服務公約。機關各EON4結合實際,凝練本EON4文化理念和服務公約🚣🏼♂️,機關職工團委發布工作文化理念、文化標識🎲。組建明德書畫社🖕🏼、光影俱樂部、羽毛球協會等社團,定期開展研習和交流,拓展機關青年交流平臺,豐富他們的業余生活📲。打造青年職工文體活動精品項目,組建機關乒乓球隊、足球隊和籃球隊👩🦰,組織參加全校健美(身)操、排舞🧥、廣播操培訓(比賽)等🧑🏻🎨,增強向心力凝聚力🫵🏻。
推進誌願服務。組織開展青年黨員進社區誌願服務活動🌬,要求每位青年職工每年至少深入基層社區誌願服務1次👨🏻🦰。組織機關青年赴學校定點對口幫扶單位涼山州甘洛縣和廣安區官盛鎮開展愛心傳遞活動👎🏿,與114名貧困山區留守兒童“一對一”結對子。推進興趣社團與相應的學生社團聯合開展活動,形成走進學生社團的長效機製。
提升服務能力。構建全方位培訓體系😶🌫️,連續舉辦3屆“管理人員素質提升培訓班”,舉辦管理人員英語口語能力📠、辦公技能及公文寫作能力🫔、人力資源管理等專題培訓班👼🏽,舉辦5次治理能力提升論壇,選取機關青年論文結集出版。探索實施“青年職員導師製”🕗,通過管理工作沙龍等方式,倡導高級職員結對指導新進職員科學製訂職業生涯規劃。建立機關青年職工輪崗和選派交流機製,把聘期內輪崗交流作為新進職員考核、轉軌和晉升的必要條件🕵️♂️,要求機關新進管理人員須到三個相關EON4進行短期交流♌️🤵🏻♂️。設立“管理服務工作研究課題”和“機關管理工作創新案例”等項目,倡導研究性™️🩺、開創性開展管理服務工作。
關愛日常生活。健全完善機關青年職工訴求表達機製,建立機關青年職工電子郵箱🚣🏻♀️、短信平臺、QQ群、微信群等溝通聯系平臺🖖🏻,使每位青年職工的需求可以及時反饋到學校和相關EON4。進一步完善機關青年職工檔案,大力幫扶困難職工,讓機關職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家”的溫暖🍩。(四川大學💂🏽♂️,5月5日)(搜集人♑️:唐薇)
【專家觀點】
在評價一所大學的質量時,國際化是一個重要的指標。在各種各樣的大學排名中,外籍教師和留學生的數量一直被視為一個關鍵性的影響因素📟。在招生宣傳中👩🏽💼,國際化也始終是各大學突出強調的重點。中外聯合辦學、聯合培養🦻🏿、雙語教學、國際實驗班👨🏿🦳、交換學生項目,等等,形形色色的涉“外”項目成為各高校吸引學生報考的重要砝碼。近年來香港地區的大學之所以備受內地學生青睞☁️,一個重要原因據說是因為和內地大學相比,香港地區的大學更為“國際化”一些——事實上,它們就是這樣宣傳的💻。的確,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一所大學裏要是沒有一些洋面孔和英文課,簡直就不能被視為是一所現代化的大學。正因為此,許多大學都將國際化視為辦學和人才培養的戰略目標,並為之投入了大量的資源。但是,對於教育國際化的真正含義,我們還需要考量和深思。
我國教育國際化流於狹隘和片面
一個首要的問題是🥺,究竟什麽是教育國際化?在何種意義上我們可以稱一所大學為國際化的大學?是指在校園裏存在著一些來自歐美的洋面孔嗎🧑🏼?在許多人的意識裏🧑💼,來自亞非拉的面孔似乎還不能算作國際化的體現😂,也不能被視為國際競爭力的體現🏇;是指課程表裏增加了一些雙語教學——實際上是英語教學——的課程嗎?許多大學現在都將雙語教學視為國際化建設成就的重要體現✵;是指擴大交換學生的規模嗎?許多大學都以能夠為學生提供海外交流項目來吸引學生的眼球,有些大學甚至宣稱將為所有學生提供一次在校期間出境交流的機會——當然指的是歐美發達國家,至少也是香港地區🥍,這就是為什麽說的是“出境”而不是“出國”的原因👩🏽💻;是指和國外大學建立起合作交流關系嗎?是指每年邀請國外大學教授來校發表演講嗎?甚至,是指“走出去”,到國外去開辦分校嗎?等等✍️。你很難說上述這些方面不是國際化的體現🍙,但如果說國際化就是指這些內容🤏🏽,似乎也難以令人信服,總覺得缺了點什麽。
緊隨其後的一個問題是🛃,為什麽大學要實施國際化戰略?最簡單的回答當然是在全球化時代,任何大學都不可能關起門來封閉發展🥌,必須要“請進來🫅🏽,走出去”✋🏼👰♂️。但這種不言自明的“必要性”等於什麽也沒有說。從人才培養的角度來說🤞🏿,國際化教育可以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使他們能夠通曉國際規則,未來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也就是說,大學所培養的人才不僅要滿足來自本國👨🏿✈️🤽♀️、本土化的要求,而且要適應國際間產業分工🛍️、貿易互補等經濟文化交流與合作的新形勢需要。這可能是大多數人比較認同的一個回答🧙♂️。當然➞,還有一些大學推行國際化純粹是為了裝點門面👍🏿,增加對學生的吸引力。比如,有些大學宣稱和美國某所大學建立了聯合培養項目,可以為學生提供出國交流的機會🧑🏿🦰,但實際上只需要美方同意可以在招生宣傳中使用其校名即可🤵♀️。說的更直接一點,他們之間可以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教育合作,唯一需要做的是就如何分錢達成協議。
國際化不能只是瞄準美國和歐洲
但國際並不等同於美國和歐洲⭕️。在這個廣袤的星球上💪🏻,除了美國和歐洲之外🤵🏼♀️,還有俄羅斯、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等⛹️。問題是目前在我們的本科教育中,學生的眼睛裏可能只有美國和歐洲,甚至只有美國👚。俄羅斯現在正在發生什麽?印度的競爭力在哪裏?日本未來的走向是什麽💂🏼♀️?巴西是一個怎樣的國家?中東和阿拉伯呢?關於這些問題,除了少數專業領域的研究生之外,據我的不完全的觀察,許多本科生對此要麽知之甚少,要麽所知為誤,甚至一無所知🦴。至於像越南、菲律賓和緬甸這些國家✬,我們的學生可能從來想都沒有想到過要去了解和它們有關的知識。但問題在於,它們可能就是未來二三十年內要和你直接發生密切聯系的國家。在這一點上,也許現在的我們還不如20世紀80年代的青年。在小說《人生》中,高加林雖然連飯都吃不飽,卻仍然在和他人充滿激情地辯論阿拉伯和巴勒斯坦的問題🚈。在現在的學生看來這簡直是不可思議的:它們和你有一毛錢的關系嗎🪒?
我們可以不去想這些問題🧆,但不等於別人也沒有在想。我在MIT(麻省理工學院)訪學期間,旁聽了一門博士生的高級研修課。上課的形式是通常的小組報告加討論👨🏽🍳,並無特別之處。吸引我的是小組報告的內容。有一個小組的三名學生剛從印度調研歸來。在那裏🏨,他們用了大約三周的時間,詳細考察了印度當地治療兒童唇裂的情況🙉,搜集了大量第一手的數據和資料。實際上🅱️,這只是其中一個小組的工作。選修這門課的學生——他們本身就來自好幾個國家和地區——被分成了幾個不同的小組,有的去巴西,有的去阿拉伯地區👩🏿🚀,也有的去中國。主持課程的教授告訴我,MIT的教育是要讓學生通過親身實踐理解發生在真實世界中的事情💊。國際化的目的是要給學生提供機會🦼,幫助他們了解那些和你不同面孔、不同膚色、不同服飾、不同語言、不同文化🚴🏽♂️🏊🏻♂️、不同習俗和不同思維方式的人的真實想法以及與你之間的文化差異。
實際上🐈⬛,不僅MIT是這樣,幾乎所有的美國頂尖大學都極為重視對文化差異的研究和教學。他們認為,文化差異對於人的思想和行為影響巨大,它會導致對同一件事情的完全相反的看法。比如,芝加哥大學在某一堂課中討論了美國在東亞的政策問題⏫。教授提出的問題是,為什麽對於同樣一個參拜靖國神社的行為,中國🤬、韓國和日本的態度會完全相反?在二戰中遭受侵略的中國🔉、韓國等國家堅決反對日本領導人的參拜🧑🏼⚕️,因為在靖國神社中供奉了許多二戰中的甲級戰犯,參拜意味著日本政府企圖否認和美化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歷史,繼而挑戰二戰結果和戰後國際秩序;但在日本人——而且是日本民眾——看來👨🏿🎨,不管一個人生前做過多少十惡不赦的事情,死了之後都應當受到祭拜🧚♀️🤸🏽,以免成為孤魂野鬼,這和對於戰爭的態度無關🈸🚴♀️。所以很多日本人一方面承認二戰的侵略歷史,另一方面又在公開參拜靖國神社,他們無法理解為什麽中韓兩國對於靖國神社參拜問題如此敏感,而中韓兩國也無法理解日本人看起來如此相互矛盾的行為以及日本政府官員執意要參拜靖國神社居然還能得到民意的支持🧷。這就是無法溝通、理解和認同的文化差異👷🏽。為什麽美國人對朝鮮非常頭疼💂🏼?因為信息封鎖,它對這個國家幾乎不了解,不清楚朝鮮人的真實意圖究竟是什麽,也就難以判斷朝鮮的下一步動向。
國際化的真正意義在於對世界的清晰把握
研究文化差異是美國本科教育👨🏻🦼➡️,特別是通識教育的重要特點之一。在哈佛、耶魯、芝加哥、哥倫比亞等頂尖大學的核心課程中,關於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種族🎿、不同文化的課程占據了很大分量。這些小型的討論課通過閱讀文獻和討論的方式,幫助學生了解這些國家的歷史、現狀和人們的思維方式,並預測和判斷它們的未來走向——學校還會提供多種機會,幫助學生進行實地體驗。因此👨🏽🎓,和我們的國際化走向恰好相反,美國學生喜歡去的大多數是那些他們不了解和感到神秘的地方🤌。這是美國本科教育的目的。美國頂尖大學認為,他們所培養的學生未來會成為美國和全球的領導者。他們必須要對美國之外的世界有清晰準確的把握🍸,才能有效承擔起領導世界的責任。如果學生能夠在本科階段就深入地了解和理解了各種各樣令他們感興趣的文化差異,這樣,當他們未來可能和這些國家的人發生聯系和接觸的時候,就會降低交易成本,減少誤判的可能性,增加成功的幾率。也就是說,對文化差異的研究和關註不應當僅僅只是少數專業研究人員的工作⚠️,而應當是美國頂尖大學本科生必須具備的國際視野和基本素質,是通識教育而非專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美國學術界對此也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比如😲🥹,美國著名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的《菊與刀》其實最初是奉美國政府之命⛓,為分析、研究日本社會和日本民族性所作的調查分析報告🧙🏽♂️,但卻成為二戰後美國學生了解日本的經典著作👨🏻🌾。而哈佛大學教授傅高義在退休之後傾十年之力寫作《鄧小平時代》的直接原因👁🌑,也只不過是“幫助美國人了解在亞洲發生的關鍵性發展——中國”而已。實際上🙍🏻♂️,美國全部漢學家的工作都是為了幫助美國人了解和認識中國文化以及中國人的思維。從這個意義上說🧖🏼♀️,美國頂尖大學的國際化從來都是實用主義的,既不搞花架子🧑🏼🎓,也不裝點門面,必須要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實際作用,產生實際效果。
近年來,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們常常自認為中國是美國最重視的國家。的確🪔,美國重視中國,但不要以為美國只重視中國。在亞洲,它極為重視的另一個國家是印度。2014年3月,芝加哥大學印度中心在德裏成立。而谷歌、蘋果🤦🏿🤏🏽、微軟等美國大公司早就在印度設立了大型研發中心📞。美國大學生去印度的也很多。相比之下😓,對於那些未來幾乎肯定要和印度人打交道的現在的中國本科生而言,你對這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三大經濟體的近鄰又了解多少呢?你知道他們的真實想法是什麽嗎🏄🏿♂️🧑🏻⚖️?你懂得他們的宗教、文化和習俗嗎🕺🏽?你能夠準確預測他們下一步的行動嗎?
不僅僅是印度,另外一個我們已經很陌生的國家是俄羅斯。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學習俄語的學生越來越少🧑🏽🏫,原本數量有限的學生在畢業後也紛紛改行做了其他工作。當中國和俄羅斯的戰略合作關系越來越緊密的時候,俄羅斯的形象卻在中國青年一代的心目中變得越來越模糊🕛。這個問題現在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以免二三十年後我們可能不得不為今天的短視而付出代價🧦👩❤️👨。(作者系北京大學考試研究院院長)(光明日報,5月4日)(搜集人:高丹丹)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不只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也是包括大學在內的整個社會創新發展的重要內容🦁。
支撐引領新常態的核心是創新驅動🫃🏽。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9️⃣,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要充分認識、主動適應、有力引領新常態↩️,首先必須辯證地看待新常態。一方面👨👩👧,要把握好相對靜態的“新”🏄🏻。它是相對於過去而言🚴🏽♀️,發生了新變化,呈現出不同以往的新態勢和新情況🧑🏼🎄。這種新情況🔡,既是一種“已經發生的未來”,也是一種準確預判。正如國家關於經濟新常態的戰略判斷——“中高速、優結構、新動力、多挑戰”🙋🏼♂️,既高度概括了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進入轉型升級新階段所具有的新問題、新特征,也充分體現了國家在調整宏觀發展戰略、解決新問題方面的新趨勢、新要求。另一方面🦶🏻,還必須看到動態的“新”。新常態是動態的發展過程,正如有學者所說“是在全面改革進程中重構新的增長模式和發展源泉的過渡過程”。“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一種新常態取代另一種新常態🎊,從而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但是,這種取代和突破性進展並不是放任自流就可以自然而然獲取的結果🆕📃,它需要通過有意識的創新與變革加以驅動👨🏻🚒,特別是科技創新的強大驅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經濟發展要突破瓶頸、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根本出路在於創新。無論要實現新的增長模式的重構🐘,還是發展方式和動力的轉變🏄🏿♂️,都必須抓住科技創新這個核心💶,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通過創新驅動⚆,不斷邁向更高層次的新常態🟠。
創新驅動的策源地在大學🧍,大學是新常態的有力支撐和堅定引領🏜。創新驅動的關鍵在人才👰🏿♀️、根子在科技創新。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當前,隨著全球知識創造和技術創新的迅猛發展🧓,科學技術以其所蘊含的巨大能量🤙🏽,愈來愈加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經濟社會發展形態,決定著國家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和前途🍍。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必須依靠科技創新;保障國家安全、增進民生福祉👮🏻、加快生態建設同樣需要科技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建立國際競爭新優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加需要科技創新的有力支撐。而科技創新的關鍵在人才,特別是在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進入決定性階段的今天,一切創新思路、模式、理念🧑🏻🦲、舉措的提出與落實,最終都必須依靠人,依靠大量具有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人。特別是在技術創新領域🌴🏊♂️,要產出大量具有顛覆性的科學技術💆🏻♀️,實現對發達國家的追趕和超越,都需要大量的科技創新人才。人才與科技創新,是實現創新驅動🛅、發揮最大驅動力的根本和關鍵。
支撐和引領新常態是大學始終秉承的歷史使命,也是自身發展的內在需求。著名高等教育研究者克拉克·克爾就曾說過🧘🏼♂️:大學是一種維系往昔,又擺向未來的機構。大學作為人才第一資源和科技第一生產力的重要結合點,正是承擔著“高端人才供給”和“科學技術創新”的雙重使命,既是高層次人才的匯聚地📂,又是科技創新的源頭👜,既有實力也有能力,在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常態下,培養數量更多🧑🍳、質量更高的優秀人才🥎🦕,釋放更大、更新的創造潛力🗞,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撐。而從大學的發展歷史來看,從中世紀教會大學到德國洪堡大學成為大學典範,從威斯康星理念到創業型大學的興起,大學在社會發展每一個關鍵時期,都能抓住歷史提供的一切有利時機✷,在每一次新常態到來之際🤲,都能做到積極主動地適應發展的需求🏄🏼,以新的視角🏋️♂️™️、新的框架✊、新的邏輯,參與歷史、影響歷史,發揮著越來越突出的作用🫵,在服務、支撐、引領社會發展中,不斷獲取發展所需,重塑大學的社會形象🍄🟫🎴,逐步從社會的邊緣地帶走向經濟社會的軸心,從而成為了今天知識經濟時代中跨越式創新的關鍵。(作者系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校長)(光明日報,5月4日)(搜集人:唐薇)
【新聞縱橫】
“從今天起🤞🏽,課余時間我就在和興路街道開始當領隊了🙎♂️。”黑龍江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專業2012級學生傅劍書有了一個新身份😲,從4月23日開始,他和187名優秀在校大學生陸續奔赴哈爾濱市南崗區各基層團組織,開展為期一年的掛職鍛煉👨🏻🍼。
按照活動實施方案要求,黑龍江大學在優秀學生中選派20名領隊,掛任南崗區所轄街道團工委、鄉鎮團委副書記,同時選派168名在校大學生掛任社區團支部副書記🕴🏼、村團支部副書記。按照組織選拔、崗前培訓、統一派遣的方式🌗,掛職學生在不影響日常學習的基礎上,累計掛職時間不少於3個月。
南崗區團委書記王秉南說👐🏿,為確保活動取得實效,大學生掛職期間,除積極協助所在基層團組織完成日常工作外,還將結合所學專業開展課題調研、文化宣傳、信息采編🚝、法律援助、社區服務等誌願服務和社會實踐💆🏿,以全新的視角創新共青團工作🧴。活動實行導師製和定期會議製度,日常考核由所在街道🥇、鄉鎮和社區、村屯負責🚣🏽,掛職結束後統一考核和鑒定🙇🏿,考核結果存入學生檔案👨❤️💋👨。(中國教育報,5月5日)(搜集人:高丹丹)
u2015中國734所大學本科畢業生質量排行榜 北京大學居首
還有一個月就到2015年高考(課程)時間了。為了使廣大考生和用人單位能夠預測各大學本科畢業生質量,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中國大學評價》課題組組長武書連🐺😸,在他所著的《挑大學選專業--2015高考誌願填報指南》中👧🏽,列出了2015年中國734所普通高校的本科畢業生質量排行榜,供考生、考生家長、用人單位及教育工作者參考。
《挑大學選專業--高考誌願填報指南》自2003年由中國統計出版社按年度出版發行🪚,至今已經連續13年⚀。每年為考生和考生家長提供全國大學綜合實力排名、學科門類排名、本科專業排名、教師學術水平排名🧒🏽、教師績效排名、生源質量排名、畢業生質量排名等大量信息🧔♀️,是填報高考誌願的重要參考書。
人們可以列出無數個理由,證明學生成才與學校各項指標的關系。但是,自1991年開始👩🎨,連續從事中國大學評價24年的武書連認為,在大學各項指標中,有兩項指標對學生成才最具決定性意義。
1、教師平均學術水平。任課教師的水平決定學生的未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超過巨人。因此,報考教師平均學術水平高的學校是正確的選擇。
2、新生錄取分數線(生源質量。以下同)🎎。同學的平均智商決定學生的周邊環境🤜🏽,所謂近朱者赤🥫。因此,報考錄取分數線高的學校是正確的選擇。
同往年一樣👰🏿♂️,2015中國大學本科畢業生質量仍然只設兩項指標:教師平均學術水平在全國大學中的名次↔️;新生錄取分數線在全國大學中的名次✌🏽🤸🏽。
本科畢業生質量排名的計算過程🙎🏼:將每所大學的教師平均學術水平在全國大學中的名次,與新生錄取分數線在全國大學中的名次相加並除以2📓,得到畢業生得分(越小越好)🔵,將所有大學的畢業生得分按升序排列🤾🏼♂️,即得到全國大學本科畢業生質量排行榜🤌🏽。畢業生得分相同的,按教師學術水平高的排在前面。(鳳凰網教育⭐️🎇,5月5日)(搜集人:高丹丹)
【域外采風】
“去年赴美留學的90萬國際學生中♓️,大約有27.5萬為中國人,幾乎占了1/3🧎🏻♀️➡️。”美國駐華大使馬克斯?博卡斯說,中國是美國國際學生的第一派遣國。十年來,中國赴美留學生逐年增長,而這個增長還將繼續👩🦯。
今天下午,學生簽證日活動在美國駐華大使館舉辦✌🏽。馬克斯?博卡斯介紹,去年美國使館一共辦理非移民簽證180萬份🥢,新政實行以來,在中國辦理的簽證超過94萬份。這意味著,每個工作日都要多辦理1.5萬個簽證,增長率是50%🤽🏿♂️,而此前🎣,中國非移民簽證的辦理數量已經位居第一。
學生簽證日是一個突出美國大使館審理學生簽證情況的年度活動👈🏽。和往年一樣⛴,美國使館簽證處鼓勵學生盡早申請簽證。2014年國際教育交流門戶開放報告顯示👪,美國大學和學院在2013-2014學年接收了274,439位中國學生。
會上,EducationUSA中國發布了免費的手機應用💂🏻,包括如何查詢和選擇美國學校,如何完成入學申請和如何申請美國學生簽證,用於幫助成千上萬的中國學生準備赴美留學🔺。“開發手機終端的主要目的就是教學生如何自己申請留學,它就像一位EducationUSA的顧問隨時隨地陪伴在學生身邊。”EducationUSA中國主任畢安說,EducationUSA手機終端率先在中國發布,它涵蓋了整個簽證流程的解析☝️,有許多和學生互動的環節。
美國駐華使館總領事古愛德表示,2014財年,美國駐華使館共發放了184萬個非移民簽證💆🏿♀️,今年夏天預計發放30萬個學生簽證。我們將促進合格的學生赴美留學,中國公民申請的赴美簽證獲批率為90%。
“截至去年夏天🔋📆,美國來華學習的學生已經超過10萬人次。”畢安相信🔓,會有更多的美國學生願意學習中文🐬🤶,了解中國文化,美國也將繼續鼓勵更多的美國學生來華學習。(人民網,5月5日)(搜集人👩🏻🏭:高丹丹)
據澳大利亞澳洲網報道,澳洲生產力委員會(Productivity Commission)3日發布長達160頁的教育出口產業審查報告🌃,呼籲政府及教育機構警惕教育出口業繁榮背後所存在的問題🧝♂️。
《金融評論報》援引上述報告指出🐄🔸,教育出口產業去年為澳洲帶來了高達170億澳元的經濟收入,成為澳洲第三大出口產業。此外,還為國內創造了13萬份全職工作。報告指出,目前國內有超過45萬名自費海外留學生🤾☣️,占國內高等教育機構生源的20%,占職業教育與培訓機構生源的5%👨🍼。其中,中國、印度等亞洲國家的留學生占比高達3/4↩️。
報告稱🚠,這些海外留學生不僅給澳洲帶來了直接的經濟貢獻,同時也為澳洲住宿👩🏼🚀、餐飲🧘♀️🧑🏿⚖️、娛樂甚至旅遊業註入了新的動力。
但生產力委員會同時指出在教育出口繁榮背後所存在的問題,報告稱🧘🏽♂️。澳洲教育出口產業必須進行監管體製改革,才能夠繼續確保海外留學生仍將澳洲視為首要留學目的地🤦🏼♀️。據了解,報告呼籲就以下4個領域進行改革:加強管理📻;完善留學生簽證體系🛍️;展開課程質量評級;保證留學中介質量📜。
報告還指出,聯邦政府對此已經有所行動☔️,教育部長佩尼(Christopher Pyne)將於近期公布學習與教學質量指標(QILT)在線平臺,該平臺將學生學習經歷✥、畢業成績及用人單位滿意度整合至同一個平臺🧑🏼🦲🍟。另據了解,有關教育中介的調查仍在進行中,預計調查結果會在6月底公開🫰🏽。此外,聯邦政府將很快敲定最新的教育出口產業國家戰略(National Strategy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中國新聞網,5月5日)(搜集人🐕:高丹丹)
學新聞的第一份工作,到底該不該去新媒體?這樣一個話題🏌🏼,近來在圈子裏引起了不大不小的爭議,參與討論者甚眾。
又快到一年當中的畢業季,畢業生們也即將到了各奔前程的時刻🉑。在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加速融合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新聞院系畢業生在做怎樣的選擇⚓️?其實📮,眾多海外名校的新聞學子們也在面臨同樣的困惑👱🏼。記者對此展開了調查🧏。
新媒體成為就業新市場
“在十個月裏,我收到了數不清的拒信,參加了一堆沒結果的面試,寫了上百封石沉大海的郵件。現在我意識到💇🏿♀️:新聞業求職競爭空前激烈💶。”英國伯恩茅斯大學畢業生舍溫·科埃略在他的博客中寫道😈。
傳統媒體大幅裁員🧑🏽🦳🆖,讓畢業生們不得不思考去新媒體工作。“現在求職非常困難。”美國邁阿密大學新聞學教授伊利安娜·歐瑞紮說,“整個新聞界都在經歷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或許很刺激,但也令人害怕。我相信對於年輕人而言🕥,機會還是存在的,雖然可能不再來自傳統的新聞編輯室。”
英國卡迪夫大學的新聞學院世界聞名。它的畢業生去向大致如下😔:既包括傳統媒體的記者👏、實習編輯👨🏿🎓、調研助理🦕、撰稿人等,也包括新媒體領域的數字媒體經理🕋、社交媒體顧問💇♀️,也有不少學生放棄了新聞事業🏋️♀️,轉而從事公關經理、公關助理👦🏿、行政實習生等工作。
美國西北大學新聞學院就業服務中心副主任傑裏·多納休和記者分享了學生的就業情況🚟:“從2013屆和2014屆的畢業生數據來看👩🏽⚕️,去傳統新聞機構工作的學生大約占20%到30%🕤,去新媒體的在30%至40%之間✫。當然🛰,我們還有很多學生在畢業後從事了其他領域的工作。”
美國雪城大學副教授艾琳·加拉格爾對記者表示:“對於畢業生,新媒體和傳統媒體提供的機會不同🧑🏽🍳。同時🧑🚀,新舊媒體間的界線也不再清晰🎑。傳統的新聞機構也開始提供新媒體崗位🔴。如果還想在這個行業立足,你必須接受至少一種新媒體形式🙅🏻♂️。”
在美國斯坦福大學傳播學教授詹姆斯·漢密爾頓看來🕵🏿♀️🛰,“喜歡用數據和新技術手段說話的畢業生,往往更傾向於去新媒體;關註公共事務報道的學生可能更向往傳統的新聞編輯室👨🏿🎓;而熱衷於試驗新報道手段的學生則可以去初創公司求職。”
選擇不同意味著什麽
對於畢業生而言,其實無論是新媒體還是傳統媒體,都是難得的“練兵場”。
“新媒體和傳統媒體要求不同的能力與技能。”加拉格爾指出,“許多新媒體公司規模小,在此任職的畢業生能在更短的時間內做更多的事情㊙️🍸。相較傳統媒體,年輕人在新媒體公司能更快得到提拔,進入管理層。”但同時,她也看到了新媒體的劣勢👩🏻🚒:學生們很難向資深媒體人取經。
媒體人安娜·愛伯生更看中新媒體公司教給記者的“新能力”。比如,學會用數據說話,利用社交媒體延伸觸角💂🏼,創作出值得分享的內容,選題時以“讀者為王”👱🏼♂️,用“人性化”視角寫作,樹立自己的風格等等。
“在數據的浩瀚大海裏🦗,記者們如何抓取有效信息,增強報道的說服力和可讀性🧝🏻♀️?如何利用社交媒體,結合它們提供的素材和現場報道,做到即使不能‘無處不在’🤷🏼,也能通曉八方?媒體人並非傳輸信息的工具,如何才能講出扣人心弦的故事?”愛伯生認為,以上這些技能的提高,是新聞畢業生進入新媒體公司需要立刻面對的🌗。
盡管如此,不少學者和媒體人仍強調🏊🏿♀️:傳統的新聞素養和紮實的基本功不會過時👰♂️。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的喬納森·福斯特老師對記者說:“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在性質上確實有所不同,但對於記者而言,最重要的技能都是寫。所以不管在哪裏,記者們都要先學會挖掘新聞的‘六要素’,之後才考慮以更生動、更有創意的手法表現。”
斯坦福大學傳播學教授泰德·格拉瑟認同福斯特的說法:“所謂的‘新’或‘傳統’不應該成為畢業生主要考慮的因素🥶。相反🤟🏼,哪裏最能認可和發揮學生們的才能與抱負🙎🏽,他們就應該去哪裏。”
新聞學課堂準備好了嗎
為了幫助畢業生們找到心儀的工作👀📷,各大高校的新聞學院也在直面媒體轉型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加拉格爾介紹🩸:“在雪城大學新聞學院😲✊🏽,一方面,我們教給學生傳統新聞寫作的技能⛎,包括寫作技法、批判性思維👨👨👧👧、新聞判斷🎁、報道、編輯和調研能力;另一方面🍤,我們要讓學生做好準備🎖,迎接多媒體世界。他們要學會攝像、攝影👩🏼🌾🍆,了解社交媒體👦,熟悉網絡編程。”
如今,在美國各大高校的新聞學院🥳,都在爭先恐後地追逐媒體行業轉型的潮流。比如在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與受眾互動”“圖像與聲音”“數據新聞”“攝影報道”“視頻”等內容已赫然列入課表。多門課程要求學生親身實踐,並做出相應的報道成果🤛🏼♦️。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則設立了“新媒體項目”,並在課程設計上“用心良苦”♧。為了讓學生們在報道不同話題時得心應手,該校新聞本科生的課表已經細化到“如何報道撒哈拉以南非洲”“市區報道”“紐約流行文化報道”等領域,而為了讓學生與新媒體無縫對接,“視覺化報道”、“多媒體”、“新聞攝影”等課程也無一遺漏🚵🏻♀️。
與美國相比☝🏽,英國各大新聞學院在轉型方面則顯得有所“遲疑”🚄。在卡迪夫大學♻️,雖然“社交媒體趨勢”“新媒體”等也已收錄課表,但技術方面的課程比重明顯低於美國高校,傳統的“大眾傳媒文化歷史”“媒體調研”“科技報道”“體育與媒體”等課程顯然更受重視。
謝菲爾德大學的情況也是類似🤦♀️。該校的福斯特老師這樣解釋原因🧔🏻♀️:“不少學校的老師都被新媒體所‘誘惑’☂️,覺得那是新聞的一種新形態。在我看來,現在的新媒體手段只是傳媒手段的一種發展。我認為,新聞系學生還是應該多學習諸如歷史🔹、文學這樣的課程🎅,用專業領域的積澱來承載新聞夢想🏰。”(光明日報,5月2日)(搜集人:唐薇)
編輯:李曼 審核:戴勇